问卷调查

*姓名:
*电话:
*邮箱:
留言内容:

刘瑜x张笑宇x吴国盛:技术带给社会的以及被技术遗忘的

自进入现代以来,人类对技术一直抱有矛盾的看法——一方面,我们相信新技术将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又害怕技术失控,让人类成为了技术的奴隶。从百年前的《弗兰肯斯坦》到最近热映的《哥斯拉大战金刚》,人类在文艺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失控后所诞生的怪兽形象,以表达人们对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恐惧。

这种恐惧不是凭空产生的,自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现代性所制造的怪兽,这个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且不说人类对核弹的恐惧,“3·11大地震所引发的福岛核泄漏,至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克隆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何为人类、何为自然等伦理问题摆上台面,人们不得不面对生物技术对传统伦理的冲击。互联网技术让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但是社交媒体所制造的信息回音壁也使得社会极化。我们该如何避免技术所带来的坏处?我们该如何才能让技术为人类的福祉更好的服务?

为此,我们首先要了解技术在人类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才能理解技术发展的未来。张笑宇的新书《技术与文明》书写了他对技术发展的观察。近二百年来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在技术范畴中有哪些重要的革新力量?我们将怎样在文明的逻辑与这些力量自身的逻辑之间寻求平衡点?

4月919:00,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邀请《技术与文明》作者张笑宇,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在建投书局对谈技术与启蒙:现代社会如何诞生

嘉宾 | 吴国盛、刘瑜、张笑宇

活动现场,从左到右,范新(主持人)、刘瑜、张笑宇、吴国盛。


技术从来都不是中性

吴国盛:传统上,我们认为,技术活并没什么可说的。现在,张笑宇这本书把技术问题阐释成文明问题、文化问题,甚至阐释成人类历史真正动力。这是很有洞察力的。在中国学界,这是一个新现象。当然,西方老早就有过这样的尝试了。

一般来说,中国人会把技术视为中性的工具。技术就像刀——好人拿它去切菜,坏人拿它去杀人。使用者得当,技术就能产生好的后果。使用者品德高尚与否和刀本身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种简单且幼稚的想法。

技术并不是中性的。技术是人工物——人工物就意味着人类的意向性已经内化到自然物里。因此,每样技术都带有意向性。我们可以用刀来切菜或切人——“就是刀的意向性。我没听说过有人会拿刀去爱抚人。简而言之,一切技术都携带着意向性,许多大技术的背后还会有很多文化预设。


比如,互联网是中性的吗?就互联网的起源而言,互联网直接根源于特殊的传播文化。互联网假定人们有平等的权利获取并分享信息。这是为什么呢?互联网最早起源于美国军方的阿帕网。阿帕网所采用的是蜘蛛网模式。采用蜘蛛网模式而不采用中央控制网模式所导致的结果是很不一样的。在中央控制网模式下,每个终端获取信息的权力是不平等的。美国军方之所以采用了蜘蛛网模式,是因为这在军事上会有好处。中央控制网模式的效率虽然高,但假如中央被摧毁了,整个网络系统就崩溃了。而蜘蛛网模式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任何一个局部被摧毁,都不会影响网络的其他地方。这是互联网传播文化背后的制度性力量。互联网本身不是中性的,它是有文化依赖、制度依赖的。

人们使用任何一项技术,也要屈从于该技术的内在逻辑。你整天用刀,你就是刀人。游牧民族喜欢用刀,他们要拿刀来切瓜、切肉,当然一言不合也拿它说话,因为这就是刀人的特点。你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上一篇:清华教授吴国盛: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
下一篇:破解生命密码三十余载 ——访基因组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

电话:+86 (0755) 3394 5500

邮箱:INFO@CNGB.ORG

传真:+86 (0755) 3630 7280

Copyright©2021 合成生物学伦理治理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51957号-3